“美丽黄师”——让劳动成为一门“必修课”
这几天,校园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:一些同学手拿竹筐、头戴草帽,在逸夫楼前、主教两侧、科技广场周围的草地上捡些什么。他们奇异的举动引来很多人的关注,大家都在好奇:“他们是在挖土豆还是在捡蘑菇?”上前仔细一看才知道,同学们在“劳动”。捡石砾,拔杂草,三五个同学围在一起相互打趣道:“这还真有点当年上山下乡的感觉!”
“劳动实践课”对很多同学来说是个新鲜词,但其实几年前我校就开设过相关的课程。如今,由我校教务处、后勤保障处、保卫处负责安排,各学院协作开设的“劳动实践课”被冠以了新的定义。据教务处刘全菊介绍,从今年的2012级学生开始,今后的每一届学生都将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完成为期一周(周一至周五)的劳动实践课,并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,算两个学分。如果表现的不合格也会让学生补考或重修。这样的改革无疑起到了增强学生劳动意识的作用。
“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,被父母视作掌上明珠,性格上有一定的依附性,因此劳动意识不强。开设这样的课程不仅能够锻炼身体、绿化、美化校园,更能让学生们知道万丈高台,始于一石的艰辛。”刘全菊说。
不少挖石块的同学感叹,劳动一整天还真是挺累的。思想与政治教育1202班的王同学和同组成员一下午挖了4小车石头,她说:“不做不知道,其实生活真的不容易,我们做的这些劳动虽然收效甚微,但却可以给环卫工人减轻些压力,这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锻炼。”持续了三天的劳动,法学1201班的刘同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:“劳动实践课对于我们独生子女来说是有意义的,这不仅仅是一种体验,还让我们意识到劳动对于生活的必要性。除此之外今后我们还想做一些例如植树这样的活动。”
后勤保障处环卫绿化科科长徐明生说,劳动能够锻炼同学们的耐心,考验他们的毅力。细节决定成败,同学们不光要做大事,小事也要做好。针对同学们的想法,徐明生表示,以后可能会请专业的人员为学生提供技能指导,学习树木种植和基本的劳动技能。
目前除了在草地上的工作,教学楼里的窗户、桌子、栏杆,地面上的口香糖、墙面上的小广告同样是学生们劳作的对象。还有的同学被安排到校园治安、校园管理等区域、负责清理卫生、维持秩序等方面的工作,以及教务处、学工部等行政部门的文秘或事务性工作。作为第一周开展劳动课的学院之一,政法学院的副院长吴光辉建议今后可以将区域扩大,比如校外的红绿灯执勤、图书馆管理等等都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。
马美在奔跑,人美在勤劳。一周下来,同学们辛勤劳动的身影绘成了黄师一幅美丽的画卷。
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。现在就让我们摆脱小公主、小皇帝的观念,让劳动成为生活中的一门“必修课”。